政务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政务信息
长兴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以“十百千万”工程破解低收入农户增收难
发布时间:2019-05-29信息来源:湖州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字体:【

长兴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以“十百千万”工程破解低收入农户增收难

 

供销社综合改革,极大地助推了农业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富农增收,但是那些更需要增收的低收入群体却难以享受到改革的红利。针对低收入农户“增收无门、致富无路、创业无资”的困境,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供销社坚持“合作经济、不落一人”,首创“十百千万”工程(即围绕十大产业,动员百个专业合作社、产业农合联、基层供销社,结对帮扶千户以上低收入农户,实现户人均年收入持续增收万元)。2018年全县共帮扶低收入农户1525户,户人均增收9030元,2019年对结帮扶低收入农户1679户,户人均增收有望达万元以上。

一、主要做法

长兴县供销社在充分发挥本地产业集聚优势的基础上,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整合全县同一特色产业内所有生产经营主体、行业协会、中介服务组织、服务类企业及种植养殖大户,围绕社户对接助农增收这条主线,突出“对象怎么定、产业怎么选、技术怎么帮、产品怎么销、政策怎么补”等五个关键环节,力促产、供、销、技术和金融服务等方面深度融合,建立特色产业农合联及会员帮扶低收入农户稳步增收长效机制和服务共享平台。

围绕“对象怎么定”,首创“三有”认定标准,实现帮扶对象精准识别。坚持“镇为单位、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原则,经村民代表大会推选、公示,乡镇(街道、园区)审核认定,将符合有劳动能力、有脱贫意愿、有勤劳习惯“三有”要求的低保动态管理户、低保边缘户、支出型贫困户三类确定为重点扶持对象,并逐步向困难党员户、困难退役军人、困难大学生户等特殊群体延伸。帮扶对象由长兴县供销社在《长兴新闻》报上进行统一公示,实行一年一定一公示的动态管理,真正做到层层筛选、精准识别。

围绕“产业怎么选”,兴建现代农业产业帮扶基地,实现合作社集中帮扶精准对接。以行政村为主导,根据当地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实际,按照“面积20亩以上、入驻低收入农户10户以上”的标准兴建现代农业产业帮扶基地。重点选择技术成熟易掌握、市场效益较稳定、增收较快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涵盖葡萄、芦笋、蔬菜、花卉苗木、湖羊、蜂业、精品水果、特种水产等,为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意愿的低收入农户免费提供2-5亩左右的种植养殖基地,免费提供肥料、农药、技术指导等一系列帮助,持续帮扶3年以上。截至目前已兴建产业帮扶基地56个,面积2449.28亩,入驻农户725户。

围绕“技术怎么帮”,探索“特色产业+农合联会员(个人)+贫困户”的结对帮扶,实现授之以渔经验技术精准服务。由农合联生产型会员(个人)与自主创业、依托合作社发展的低收入农户全部结对,提供生产技术、田间管理、种子种苗、生产资料等服务,定期开展产业发展辅导培训,聘请有技术、懂经营的农业“土专家”为扶贫基地的技术员。如意蜂蜂业科技有限公司,带动三个乡镇129户低收入农户发展养蜂业,提供蜂种、蜂箱,免费帮助培训、上门指导;葡萄产业农合联帮扶66户低收入农户,由产业农合联的正副理事长专门负责技术指导。

围绕“产品怎么销”,推行自销为主,包销兜底,实现低收入农户农产品销售精准帮扶。长兴县供销社(农合联)整合会员销售资源,形成一张优势叠加互补的销售网络,确保低收入农户的农产品能够卖得出、卖得好。如葡萄产业农合联为农户提供覆盖沪、苏、浙、皖、鲁、豫等八省一市60多个大中城市的农产品销售网络;芦笋产业农合联实施协议包销芦笋,为从事芦笋产业的91户低收入农户销售部分或全部产品。同时政府主导农事节庆活动,为帮扶农户自产自销带来客源;爱心企业主动认购低收入农户生产的农产品等,切实解决低收入农户有产量、无销量的后顾之忧。

围绕“政策怎么补”,打通“绿色金融”服务通道,实现低收入农户融资难题精准破解。实施好政府补助,出台《社户对接助农增收17条政策意见》,重点依据生产设施、土地流转、基地建设等,连续三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对自主发展的农户和帮扶主体实施补助,具体补助金由委托的第三方,分两次对帮扶的实际情况、成效进行逐一勘验,出具成果报告,按政策标准兑现,其中低收入农户自主发展产业的,产业可获得政策性补助300-500元/亩/年,投入农业设施的,当年可获得一次性农业设施补助1.0-2.5万元/亩。实施好金融扶助,县农商银行推出针对低收入农户的“兴扶贷”贷款产品,为低收入农户提供10万元以内的免担保、基准利率贷款服务,截至目前已为791户低收入农户授信3668万元,其中已用信164户,发放基准利率贷款1489万元。实施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巩固现有种植险、养殖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芦笋价格指数保险、湖羊养殖保险、杨梅采摘期降雨气象指数保险、葡萄价格指数保险等地方特色险种,保险中需农户自行承担部分由县财政全额补贴,目前参保农户207户,保额42.37万元。

二、取得成效

“十百千万”工程是供销社综合改革的创新实践,开辟了农业产业扶贫的新路径,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精准扶贫贡献了实践经验。

1.从精准扶贫路径上看,首创农合联作为产业精准扶贫载体,打造新时代产业扶贫“升级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传统农业产业扶贫以合作社为主,经营组织规模小、竞争力弱,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合作社难以形成对贫困户致富脱贫的带动机制。长兴县探索以农合联为产业扶贫载体,不仅盘活了闲置资产,用足用好了财政资金,还有效提升了低收入农户的“造血”能力,实现从扶贫向扶志扶智扶技的根本转变。以长兴芦笋产业农合联为例,在生产上,通过统一生产标准、分级整理和安全检测标准,对芦笋从源头到成品实行严格把控,打响“长兴芦笋”的市场品牌;在销售上,作为交易服务平台,具备一定的议价权,通过联合开拓市场,统一交易渠道,降低经营风险,较好解决农户单家独户解决不了的困难。

2.从精准扶贫机制上看,探索产业精准帮扶新模式,实现扶贫对象、帮扶方式、帮扶措施、帮扶力量四大转变。帮扶对象由最初的全部为低保户、低保边缘户、支出性贫困户三类低收入农户,逐步向以低收入农户为基础,逐步向困难党员户、困难退役军人、困难大学生等特殊群体延伸。帮扶方式由单纯的产业帮扶,逐步向以产业帮扶为主,教育帮扶、就业帮扶、医疗救助、改变居住条件等多种帮扶形式的综合帮扶方式。如李家巷镇党委政府和商会联合成立了“1+1”教育基金和困难群众慈善帮扶基金;南太湖工业集聚区为34户房屋年久失修的低收入家庭改善了生活设施和居住环境。帮扶措施由单纯的种植养殖“一户一策”方式,向以种养为主,因户制宜、因人施策,劳动就业、自主创业、金融扶持相结合的“一户多策”方式转变。帮扶力量由单纯的各级农合联、各级干部牵头为主,向各级领导干部牵头,政策保障、社会力量参与的齐抓共帮方式转变。全县734名副科级以上干部每人结对1-2个农户,每月至少下乡走访1次。

3.从精准扶贫成效上看,实行“三率两度”的量化评价,提升扶贫工作群众满意度。长兴县以产业农合联推动的低收入群体帮扶,取得了帮扶对象和社会各界的双满意。为更好地体现帮扶工作的为民导向,2018年年底开展了“三率两度”量化考评,通过乡镇(街道、园区)自查自评及评估小组听取汇报、座谈交流、查阅资料、走访基地、入户核查评估等方式,对低收入农户精准识别率、低收入农户发展产业参与率、低收入农户帮扶措施精准率和低收入农户增收成效的幅度、社会对此项工作的满意度等,进行实地考核评估。此项工作的社会满意度较高,认为对低收入农户帮助较大达94.1%。